在工业设备、电子产品乃至日常家用电器的选型中,“IP防护等级”是衡量其外壳防护能力的关键指标。然而,对IP等级数字的简单化理解,尤其是认为高等级数字必然覆盖低等级场景的认知,可能导致设备在特定环境下失效甚至损坏。本文将依据国际标准IEC 60529及国家标准GB/T 4208-2017,解析IP防护等级的结构、测试方法及选型要点。
Clarification of Core Misunderstandings
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是认为第二位防水数字较大的等级(如IP67)必然能胜任防水数字较小等级(如IP66)的应用场景。这种理解在技术标准层面是不准确的,且可能导致设备选型错误。
根据GB/T 4208-2017标准规定:
IP66(防护强烈喷水)
-
测试方法:使用内径12.5mm的喷嘴,在距离设备2.5~3米处,以(100±5)L/ min的水流量,从所有可能的方向对设备喷水1min/m³至少3min。
-
模拟场景:强暴雨、海浪冲刷、工业现场高压冲洗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动态水环境。防护重点在于抵抗水流的机械冲击压力和渗透力。
IP67(防护短时浸水)
-
测试方法:将设备浸入规定深度的水中,持续30min。
-
模拟场景:设备意外落水、地面积水浸泡等静态水压环境。防护重点在于外壳密封结构在静水压力下防止水渗入的能力。
关键差异与风险:
防护机制不同
-
防护机制不同:IP66针对的是高动能喷射水流的冲击防护,而IP67针对的是静水压力下的密封防护。
-
不具替代性:一款仅标注IP67的设备,其外壳结构和密封设计可能并未针对抵抗IP66所要求的高压喷射水流进行优化。将其应用于需要防喷水的场景(如户外风雨、设备清洗),高压水流可能突破密封,导致设备内部进水损坏。
-
标准明确性:GB/T 4208-2017明确指出,满足IPX7或IPX8(浸水防护)的设备,除非也通过了IPX5或IPX6(喷水防护)的测试并明确标注,否则不能认为其具备抵抗喷水的能力。
警示
<
在需要防止高压喷水的应用场景(IP66环境)中,仅标注IP67的设备是不适用的,存在明确的失效风险。
Coping with Complex Water Environments
>>>
当应用环境既可能遭遇高压喷水(如户外暴露、冲洗作业),又存在意外浸水(如水坑、溢流、设备跌落)的风险时,单一防护等级难以全面保障设备安全。
解决方案:
选择通过IP66和IP67双重测试认证的产品。
<
此类产品在防护等级标识上会清晰注明 “IP66/IP67”(或“IP67/IP66”),这表示该设备:
-
1. 依据标准通过了IP66防强烈喷水测试,证明其外壳能有效抵御高压水流的冲击和渗透。
-
2. 依据标准通过了IP67防短时浸水测试,证明其密封性能可在一定水深和时间内防止水侵入。
双重认证(IP66/IP67)是设备能够同时应对动态喷淋和静态浸泡复杂水环境的可靠技术证明。
智昂深刻理解设备防护可靠性的重要性。其系列工业安全监测设备及便携式气体检测设备,均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并取得了IP66/IP67双重防护等级认证。
这意味着该系列产品具备:
● 高压喷水防护能力 (IP66)
可承受标准定义的强烈喷水条件,保障在恶劣天气或清洁维护时的内部安全;
● 短时浸水防护能力 (IP67)
在意外浸水(如1米水深,30分钟)情况下,提供有效防护,降低设备损坏风险和数据丢失概率;
● 优异的防尘能力 (IP6X)
有效阻止灰尘侵入,确保内部精密元器件长期稳定运行,减少维护需求;
选择具备IP66/IP67双重防护等级的翼捷D系列及便携产品,为关键的安全监测任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供坚实可靠的外壳防护保障。
>>>
IP(Ingress Protection)防护等级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采用的评价电气设备外壳对固体异物侵入(防尘) 和液体侵入(防水) 防护能力的标准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统一、可量化的测试基准。